濱海史話: 傳承千年的北海民俗祭海活動
發布時間:
2017-02-21 16:02
來源:
我國民間信仰具有保留眾多神祗的古老性、熔佛教道教及原始信仰一爐的特殊性。根據記載,從秦始皇東巡祭海發端,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祭海活動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元朝時期,伴隨漁鹽業的發展,群眾祭祀活動達到高峰,隨意性的分散祭祀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精神期盼。當時的情形是:夫天用不時,雖有天而無地可禱;災征并至,雖有神而無地可禳。若朔望景瞻,元命祝贊,亦空然無施矣。意思是說,這里的自然物資可以隨時取用,可是祈求神靈護佑,卻沒地方可禱告。自然災害到來時,雖然有神靈保佑,卻沒地方可以去禱告神靈祈求消災滅禍。如果初一和十五來想去祭拜,每年的年初向神靈祈福,也是空空沒有地方可實施。
為了便于祭祀,元代天歷已巳年間(1329年),大元國山東東路都轉運鹽使司固堤場開始在今央子街道駐地附近建設報恩寺。以佛家儀式為主的元代固堤場報恩寺祭祀文化開始形成,成為發生在濰坊沿海的古代祭祀海洋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

近千年來,固堤場報恩寺祭祀文化在民間基本沒有停止過傳承。每逢年節,正月十五、十六,濱海居民都會在老河口大壩、魚港進行祭海活動。2015年農歷正月十六,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群眾自發組織了首屆濱海民俗祭海節活動(后改為:濰坊北海民俗祭海節),為沿海人民祈福,祈愿佛光普照、四海平安,百姓樂業、濱海發展。通過表演,呼吁人們呵護生態、關愛海洋。進一步促進了地域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豐富了濱海海洋文化景象,增加了沿海人文底蘊。
祭海節當天,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歡樂海岸景區,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民俗祭海文化節繼承報恩寺傳統祭祀方式,不設火祭,只設祈福、文藝表演等環節,倡導凈化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
民俗祭海活動以祭祀佛菩薩與海神媽祖、龍王為主,分為法師入場、宣讀祭文、祈福誦經、灑凈、超度以及民俗歌舞等內容。
濰坊北海民俗祭海節祭文:巨洋滄滄,白浪湯湯。漁鹽古鎮,源遠流長。魅力濱海,大韻烏常。先民牧海,歷經滄桑。神佛庇護,一脈輝煌。物阜民豐,千年樂章。感我佛慈悲,海神佑順,今昌盛會,百里歡暢。誠以今日祈告:佛光普照,四海平安;眾生樂業,昌榮吉祥!
濰坊濱海漁鹽業發達,海洋文化悠久綿長。當地群眾自發組織來到歡樂海旅游景區舉行傳統祭海民俗文化節,不僅表明當地群眾海洋意識的提高,也將為海洋旅游增添新的內涵。從秦始皇東巡祭海、李世民塘頭營祭海、元代固堤場報恩寺祭祀文化等歷史典故,可以看出發生在濰坊沿海的古代祭祀海洋活動非常隆重。對于生在濱海,長在濱海的人來說,這項民俗祭海活動格外受到重視。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這片海滋養了濱海世世代代的子孫,市民們希望通過這種新的環保祭祀方式,能喚起人們熱愛海洋、珍惜海洋、保護海洋的意識。

一座城市如何對待自己的民俗文化,關涉到整個城市的文化情懷與境界格局!在敬畏自然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文明地進行,這樣的文化活動才能感染人,打動人。濰坊北海民俗祭海節的舉辦以及環保的祭祀方式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不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而且充分地弘揚了優秀文化,讓民俗活動成為濰坊市傳承發展海洋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